有大型開發商招標評分時還在加重價格權重,并且以最低價為基準價,整機商報價高于基準價扣分。
據記者了解,這不是個例,目前低價中標仍是行業普遍現象。開發商因為非技術成本過高壓力傳導,限電、電力市場化交易等因素導致的電價不確定選擇風險前置等原因,青睞最低價中標。
雖然在招標時候,開發商都是采取綜合評標法。但是在技術分因為技術條款設計缺乏針對性等原因難以拉開差距、價格評分占比過高(40%-55%)背景下,“最低價得分最高”,“開發商只能唯價格論”。
過分低價,把產業鏈中上游利潤壓得太薄,一定程度上“造成合同執行困難,提高了質量風險,加大了產業鏈信任危機”。
行業要高質量發展,除了產業鏈自律,行業加大測試驗證投入、重視實證實驗和型式認證外,還要開發商不斷優化招標細則,細化技術指標評分、優化價格評分規則、增強集團部門協同、強化考核細則與罰則,建議質保金和撥備金準備分攤到單位千瓦在保容量作為參發指標,衡量企業承擔風險的能力。
低價中標仍是趨勢
“現在不少開發商價格是參與兩次評分。一次是單位千瓦價格,一次是度電成本。這相當于評分中又加大了價格權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以五大六小中某發電央企評審辦法為例,其技術評標權重占比50%,價格評標權重占比45%,商務評標權重占比5%。該評審標準共計100分,其中容量成本60分,電量成本40分。
投標方案中的容量成本=經評審的投標總價/投標方案限容后的裝機總容量。在評分時,以有效投標方案容量成本的最低價為評標基準價,容量成本每高于評標基準價1%扣1分,扣到0分為止。
投標人電量成本=經評審的投標總價/(評標年等效利用小時*投標方案限容后的裝機總容量)。在評分時,以有效投標人電量成本的最低價為基準價,投標人的電量成本每高于基準價1%扣1分,扣到0分為止。
“上述集團還以最低價為基準價,一定程度上是在誘導整機商采取低價策略。”該人士稱,2021、2022年陸上、海上風電陸續平價之后,產業鏈低價中標逐漸成為行業普遍現象。“當下絕大部分開發商在招標時,都是評得最低報價價格得分滿分。”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一季度,共有6896.5MW陸上風機中標(候選)公示。其中,最低價/次低價中標占比49.3%,未知占比23.5%,非最低價/次低價中標僅占27.2%。
低價內卷下,風機價格一路走低。今年一季度,三北地區6.5MW-7.5MW陸上風機(不含塔筒)中標價格已經逼近1200元/kW。近日大唐5.5GW風機框采中,有整機商在7MW以上投標機型(實投9.1MW)中報價1100元/kW。
開發商青睞低價中標的原因有很多。“雙碳目標提出后,各行各業紛紛涌入新能源領域,再加上各發電集團有自己的發展任務,為了拿下項目,激烈內卷下,非技術成本不斷攀升。新能源開發發展至今,甚至變成開發商財力之間的競爭。”業內人士表示。
雖然風機價格一路狂跌,但是投資建廠等非技術成本太高,現在“陸上風資源差一點的地方IRR達6-7%,好一點的地方略高于10%。該收益率還要具體看地區態度,特別是當地特殊項費用。”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做海上風電,以福建(0.204、0.26元/千瓦時)、上海(0.207-0.247元/千瓦時)最新的競配結果為例,項目初期測算的時候就很難算過來賬了。
同時,限電、電力市場化交易等因素導致的電價不確定,也迫使開發商風險前置,盡可能在項目建設階段就把壓力傳導到上游。以最近市場上討論比較多的山東為例,近日,山東省發改委發布《關于山東電力現貨市場價格上下限規制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對市場電能量申報設置了價格上限和下限,其中上限為每千瓦時1.30元,下限為每千瓦時-0.08元。同時也對市場電能量出清設置了價格上限和下限,其中上限為每千瓦時1.5元,下限為每千瓦時-0.1元。現貨市場中,負電價漸成常態。
據記者了解,除了項目經濟測算時一些考量因素外,開發商招標整機時,技術條款設計缺乏針對性,質量標準難界定,技術分拉不開差距,也是整機商只能選擇拼價格的主要因素。“招標階段難以通過準確、細化的技術標準來衡量主機質量。現在整機商參與項目投標時,基本沒有不響應技術要求的。但是當下考核標準下,技術分拉不開差距。即使有些新興技術真的可以做到提升一定發電量,但是這個提升很難量化評估。一直沒有權威機構來做度電成本評價,沒有量化標準支持不最低價中標。”業內人士表示,“現在開發商也只能通過一些商業軟件來測算復核。眾多參數的取值都會影響測算結果。這些影響理論上可能會存在100-200利用小時的差異。”
而且,在風電行業,央國企開發商居多。特別是大型央國企,一般決策層和執行層分而治之,不是同一個單元。參與招標的人,需要依照招投標法相關規定,考慮成本、合規性等一系列問題。而執行層則更傾向于項目運營,要好產品,要高可靠性。執行層在項目具體招標過程中,參與程度相對有限。從管控角度來看,招標單位出于審計等考慮,低價中標選擇“最保險”。
招標規則亟需優化
市場走向低價有其內在邏輯。不管是技術進步帶來的單機容量變大、單位千瓦成本下降,還是企業為了提高市占率,采取的商業戰略。激烈的市場競爭一定程度上,帶來了風電價格的下降,風電在電網滲透率的提高。
但是風機價格過低,行業留給中上游產業鏈的利潤太薄,“不僅合同執行困難,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質量風險,加大了產業鏈信任危機。”業內人士表示。
“目前國內風機兆瓦等級加速迭代,很多原有邊界條件都發生了變化。需要足夠的測試驗證來把控風險。需要有一定的利潤來支撐足夠的科研投入、質量撥備。”整機商表示,“價格戰會導致部分整機商克扣研發、精簡人員,使用更便宜的材料、更簡單的工藝。低價中標趨勢下,整機商抵住低價零部件供應商誘惑很難。有些低價可能會伴隨著低質。”
“為了傳導價格壓力,整機商在招標零部件時,也趨向低價中標。”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甚至有整機商采購零部件時,因為整機商對開發商的5年質保必須條件,對一些零部件只要求5年壽命。”
產業鏈中上游沒有全生命周期系統保障,對于投資商來說,很難在未來20-25年收回投資,存在很大的風險。而且,據記者了解,上述風險已經在逐漸暴露。行業一直在呼吁,風電行業在成本壓力下快速奔跑的過程中,產業鏈要保持定力,堅持高質量發展,不能以犧牲質量為代價降本。行業要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有科學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要把目光發長遠。要以國際化標準做國際化產品。
“僅靠行業自律來把控風險還是有限。行業要重視產品可靠性。第二,建議加大測試驗證的投入,重視實證實驗和型式認證,建立一套有利于實證、業績的標準。”業內人士表示。
“目前來看,紙面機型、口頭承諾不可靠。從復核結果和運行數據來看,現在行業存在部分整機商為了得分高,在評標時虛報發電量/利用小時現象。”在開發商評標導向方面,該人士建議,第三,調整完善招標規劃,細化技術指標評分。“評比投標價格時,建議去掉最高價、最低價,選取平均價下浮3%-5%作為基準價,超過的扣分,低于的不加分不扣分。盡量確保可以篩選出既有經濟價值同時質量又好的風機。”
另外,風電市場擴大、項目變多,為了提高議價能力,現在風機招標偏集采模式。這種粗放模式不利于風場精細化設計運營。決策層與執行層因為立場不同而產生的分歧,第四,建議開發商集團加強單位協同,在招標層面加以優化。
“當前成本壓力下,行業短期內風機高可靠性保障確實是個問題。現在所有開發商都在吃十幾年前吃過的虧。”業內人士稱,“第五,建議在設計認證、設備監造、招標條件等方面不斷提高對風機設備可靠性的把控。”據了解,某大型央企集團目前正在組織設備監理主動靠前謀劃,在項目技術協議談判階段介入產品設計認證與型式認證的技術審查工作,必要時參與對項目設備測試認證過程的質量監督;在設備制造階段重點開展項目供貨設備同認證設備的一致性審查工作,嚴格監控設備過程重大設計變更。
“集團明確要求整機供應商需委托第三方認證機構開展項目機組定場址載荷安全性評估、項目葉片設計安全性復核、塔筒定制設計安全性復核、制造過程重大設計變更復核等工作,力圖有效降低當前整機供應商在項目設備選型、定制設計環節不規范埋下的設備重大設計安全隱患,并確保核心設備的設計安全。”相關從業人士表示,“在招標時,也在考慮對安全系數的要求。”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無論招標形式如何細化,如果考核條款、罰則不同時跟進的話,或者罰則不痛不癢,很難起到警示作用。第六,建議評標時加強對項目后評估、項目實際運營數據的考核。特別是投標人承諾的發電量、年等效利用小時數的考核。”
同時,第七,建議質保金和撥備金準備分攤到單位千瓦在保容量作為參發指標,衡量企業承擔風險的能力。“在風電發展歷史上,存在某些企業因為質量撥備或者研發投入不夠,出現批量質量事故,暴雷之后選擇躺平讓行業收拾‘爛攤子’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