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脫貧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全力支持脫貧攻堅是國有企業的重要政治責任。中國華電集團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承擔了援藏責任任務。
電力援藏 點亮無電地區新生活
尼瑪縣位于西藏那曲地區,藏語意為‘太陽’,卻是全國少有的孤網運行缺電縣,曾如一座黯然沉寂的“電力孤島”。電力供應依靠小水電間歇性供電,全縣年人均用電量僅為15度。一到冬季,尼瑪縣就長期停電。
讓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尼瑪縣聚光成金,將大自然饋贈流光溢彩轉變為清潔電能,成為這個離太陽最近縣城的人們心中最渴望實現的“夢想”。
如今,這一夢想已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
為實現國家和自治區提出的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中國華電與西藏自治區政府簽訂“十三五”電力援藏協議,中國華電承擔尼瑪縣可再生能源局域網工程,包括新建22兆瓦光伏發電系統、48兆瓦時儲能電池組、2臺1500千瓦柴油發電機組等內容,其中48兆瓦時儲能電池組,當時規模居亞洲第一,項目總投資3.9億元。
經過100天的艱苦奮戰,克服高原缺氧等環境因素和微型局域網工程無可參照的實例等技術難題,一期光伏項目提前實現并網發電目標,創造了高海拔地區光伏項目建設進度的新紀錄,兌現了提前1年讓海拔4600米的尼瑪縣城人民過上溫暖、光明、不停電冬季的承諾。在項目資金未到位情況下,華電已為尼瑪項目建設墊資2.35億元。
為解決西藏地區供電緊張的局面、緩解季節電力供需矛盾,中國華電積極開展電力援藏工作,支付電力援藏資金7600萬元,按照“十三五”電力援藏協議,將再提供援助資金1.5億元,投資122.2億元建設大古水電站,全力推進裝機容量80萬千瓦的巴玉水電站。
總裝機容量961萬千瓦的金沙江上游藏川段梯級電站,是“十三五”中央支持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項目和國家“西電東送”接續基地的先導工程,其中的蘇洼龍水電站是金沙江上游第一個核準開工的項目,也是西藏境內第一個裝機容量超百萬千瓦規模的大型水電工程,對發揮藏區深度貧困區資源優勢,助力富民興藏具有重要意義。依托金沙江上游梯級電站和大古水電站建設,通過吸收群眾參工參建等方式,使群眾累計創收約2.72億元。
造橋修路 打通脫貧致富經濟通道
家住在葉巴灘電站附沙瑪鄉的澤仁桑珠,幾年前,到附近的巴塘縣需要翻越4500米的高山中國華電四川公司,歷時五六個小時,路途艱險、高寒缺氧。
沒有交通就沒有發展,要帶動這里的老百姓們脫貧,就必須從根本上解決道路的問題。路通了,脫貧就有希望!
面對重重困難,華電集團主動融入當地發展,克服了缺氧、工況環境惡劣等不利因素,一條條“華電路”聯通了脫貧的希望。
巴白路通車后,澤仁桑珠到巴塘縣車程縮短為2個小時,他把自家的青稞、酥油拿到巴塘縣出售,多養了5頭牦牛,增加收入3萬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昌都市芒康縣西索路開工建設,結束了索多西鄉和竹巴龍鄉的6個村委會、13個村民小組不通公路的歷史。
華電金沙江上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投資43億元,先后在金沙江兩岸藏區修建241公里交通公路。公路的貫通,打通了金上藏區與內地的“經濟通道”,當地樓房如雨后春筍,餐飲、賓館比比皆是吊車出租,成為欣欣向榮的現代城鎮。
“以前沒有路,鄉親們進出縣城只能騎馬或是步行,要走整整一天?,F在路修通了,坐車2、3個小時就到了。外面的游客可以進來,鄉里的蟲草、牦牛肉可以運出去。”“有了路,鄉親們就能走出高原,縣城也不再是一座‘孤島’”……藏區百姓由衷地高興。
知識是未來的鋪路石,教育是夢想的守護者。華電積極參與甘孜州援助扶貧和昌都市愛心樂園建設,成立3支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組織40名青年志愿者,積極開展金秋助學、“六一”愛心捐助等多種形式愛心捐助活動,先后資助600余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投入360萬元在芒康縣、貢覺縣等地修建3所希望小學。
家住貢覺縣羅麥鄉的尼瑪,再也不用在3500米以上的高原,每天徒步翻山越嶺3個小時到1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上學了。在家附近,就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圓了上學夢。新建學校吸引了更多優秀師資力量,提高了當地適齡兒童的入學率。
白玉縣蓋玉鄉是藏區包蟲防治重災區,醫療衛生條件差,時常因送醫不及時延誤治療、危及生命。華電金上公司出資60余萬元援建華電愛心醫院,極大改善了當地的醫療條件。“過去,蓋玉鄉的病患需要搭車70余公里前往縣城治療,華電愛心醫院建成后,在家門口就可以方便地就診了,感謝華電公司給我們送來健康!”當地百姓向華電援建人員表示謝意。
在桑日縣大古村,水電移民搬遷全部完畢,村民們告別了又矮又暗的“土窩棚”,住進了锃光明亮的“獨棟別墅”,不僅有戶均面積182平方米的新房補助,新村村委會、幼兒園、醫務室、警務室、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配套,更有無償捐助的華電扶貧就業創業樓,方便村民充分利用達古峽谷旅游區的優勢開展就業創業工作,每年可增收約100萬元。
金沙江畔,情暖康巴。當地流行一句話:“華電路、致富路、希望路?!?/p>
產業扶貧 堅持“輸血”結合“造血”
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是華電扶貧干部最美的“鄉愁”。
“不求花了多少錢,就看實際做了哪些事”。華電響應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號召,積極參與強基惠民和定點扶貧工作,始終本著為百姓做實事的原則,著力解決村民的生產生活實際所需,時時把生活貧困的藏族同胞的冷暖放在心上。
“那么偏遠艱苦的地方,你去圖啥?”“啥也不圖,就是想在艱苦的環境中歷練自己。”華電扶貧干部這樣看。
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加大產業扶貧力度。華電扶貧干部深入藏嘎村現場調研,實施援助扶貧項目購買拖拉機項目,購買了“240P拖拉機”47臺,使藏嘎村55戶190人受益,援助扶貧資金約58.75萬元,為村民安居樂業、拓寬村民“致富門路”提供了有力支援。
在巴塘縣夏邛鎮下桑卡村,華電巴塘電站的“菜籃子工程”面向當地49個共20畝大棚蔬菜種植基地二手吊車,對口采購大棚蔬菜,支持地方蔬菜產業發展,增加了當地貧困戶的收入。
在昌都市投入1500萬元定點扶貧“三縣四村”,投入980萬元幫扶阿旺綿羊產業發展中國華電四川公司,在華電幫助下,村民們養起了阿旺綿羊,建起了屠宰車間、冷凍庫,脫貧在望,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在桑日縣達古村投資4000萬元建設綜合樓18000平方米,將捐贈地方政府作為當地群眾借助旅游資源開展就業創業的基礎設施;投入500余萬元為達古村建設村委會、幼兒園、文化廣場等設施,支持達古村建設小康示范村,達古村于2017年實現脫貧摘帽。
在家門口就業是華電助力脫貧攻堅的又一“法寶”。華電金上公司和西藏公司一同與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簽訂了定向培養合作框架協議,計劃招收電站庫區和西藏定點扶貧村符合條件的45名高中生參加中等職業技術培訓,合格后到華電在藏水電站工作;吸收群眾參與工程建設836人,創收4775萬元;支持當地343輛車參與工程運輸,給當地提供砂石加工、擋墻、開挖和綠化等輔助工程,創收22425萬元。2017年以來,組織在藏機構及參建單位招聘當地大中專畢業生27名,聘用當地人員到工勤等就業崗位約100名。
至今,華電組織2個工作隊7批次56人次駐村,累計投入資金約1200萬元,實施援助扶貧項目22個,為駐村點群眾辦好事實事62件,有力促進了駐村點的組織建設、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中國華電用心幫扶,情系百姓。(劉曉丹 董偉 王洲?。?/p>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