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文/徐棟章 能源情報
要掘金天然氣,必須先適應油氣圈那一股抑制不住的奢華風。不如此,圈里人可能都不接納。
LNG2019的展會現場,全球各路大玩家競相展現實力,一個比一個高大上且奢華無極限。面對全球最大、增速最快的增量天然氣市場,上游資源方、液化天然氣項目方使出了渾身招數,吸引目光,關注就是潛在的合同、也是潛在的投資方。
就連中國國內的城燃終端們也都悉數登場。也有一批天然氣行當的新進入者,上尋氣源、下接消費終端。趁機也能吸引到資金合作方,謀劃天然氣藍圖。華瀛天然氣就在其中,華瀛天然氣董事長舒昌雄在其展位迎來送往,一片忙碌景象。
舒昌雄對天然氣前景仿佛胸有成竹,早有大藍圖。他端著一摞審批文件,和表現當地政府對項目重視的新聞報道的報紙復印件,隨時準備擊穿可能的質疑聲音。
在經歷5年的天然氣消費雙位數增長后,2019年中國天然氣消費增速已經放緩。即便這樣二手吊車,2019年全年天然氣消費量超過3000億立方米,達到3040億立方米,站上3000億立方的檻。
討論了一整年的國家管網公司也在這年的12月份,正式掛牌。同樣在12月份神華國華能源投資公司,中俄東線通氣。非三桶油的民營企業早已開始布局,一連串的改革政策,更是讓市場在平靜的表面下積蓄著力量:誰都想在天然氣市場上分一杯羹。
舒昌雄趕上了這波機會。華瀛天然氣和華潤電力華南大區7月份簽署天然氣購銷協議,舒昌雄此刻估計更有底了:搭上了央企,也搭上了大用戶。或許,還是潛在投資方。真是一箭三雕,也上演了天然氣市場上一出重新組合的好戲。
華潤電力和華瀛合作,誰收益更大
華潤電力華南大區與華瀛天然氣簽署天然氣購銷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協議中透露出幾分蹊蹺:華瀛的接收站還沒有建成,華潤電力和華瀛目前沒有簽署任何長協,購銷協議像是為國外采購做鋪墊。
或者,華瀛在到處尋找深度合作伙伴,華潤電力可能是購銷協議基礎上的投資合伙。這比簽署一個空泛的購銷協議更有前景。不過華潤集團貴為央企,在電力和城燃領域廣有資產,依然還沒有接收站資產,也不持有接收站的權益。華瀛則抓住了央企合作協議的加持,也獲得天然氣市場位置極佳的入場券。
要知道,華潤是一家特殊的央企。華潤集團歷史悠久、地位獨特。華潤普遍被認為是央企里面的民企,效率高、管理水平先進、反應相對快、市場化程度高。
華潤前身“聯和行”1938年就在香港成立。1948年改組更名為華潤公司。1952年隸屬關系由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為中央貿易部,即現在的商務部。1983年成立華潤(集團)有限公司。1999年12月,華潤與原外經貿部脫鉤,列為中央管理。2003年劃歸國資委監管,是國有重點骨干企業。
華潤的業務一向是進出口,1983年華潤集團成立后,適逢歸口管理的外貿企業轉型,歷經30多年吊車,逐漸從綜合性貿易公司轉型為以實業為核心的多元化控股企業集團。2000年以來,華潤奠定了大消費、大健康、城市建設與運營、能源服務、科技與金融五大業務領域。直屬企業中有7家在港上市,華潤燃氣、華潤電力都是上市企業。
2013年,華潤原董事長宋林陷入貪腐風波。當時華潤集團籌劃,華潤電力合并華潤燃氣,后因股東反對合并失敗。至今華潤電力和華潤燃氣都是分開運營。
中國發電領域有五大四小的說法。五大發電集團是華能、華電、國電(已與神華合并成現在的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大唐、國電投(中電投和國核技合并后的公司),每家總資產都在1萬億上下,裝機規模超過1億千瓦。
四小電力包括原來的神華國華電力、國投、華潤電力和中國廣核。如今神華國華電力已經整合,國投電力資產重組或出售,剩下華潤電力和中國廣核。
截至2019年底,華潤電力總資產2157.36億港元,發電運營權益裝機容量40392MW,合4039萬千瓦,業務覆蓋中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其中包含在廣東的天然氣發電廠。華潤售電是電改之后,廣東市場上的重要參與方之一。
華潤電力在廣東有廣州、海豐兩個燃煤熱電廠。廣州華潤熱電2006年1月成立,運營兩臺330MW熱電聯產機組。華潤電力十四五規劃在廣州建設珠江熱電有限公司2×60MW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項目。
天然氣電站項目是天然氣消費大戶,以往都是跟上游氣源,一般是三桶油的貿易公司簽署代采協議,直供。近年隨著油氣改革的落地神華國華能源投資公司,大用戶都蠢蠢欲動,向貿易和氣源擴展。發電廠是氣源方眼中的優質大客戶。
發電廠也在向上游擴展,日本的大用戶都是公用事業企業,手握大把長協。國內的廣東能源集團等也在逐步靠近氣源。
看起來像是華潤電力的熱電聯產項目尋找氣源。華潤電力華南大區和華瀛天然氣都表示,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在能源領域的多樣化、差異化優勢,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資源共享。簽約后雙方進行了座談,就能源領域合作開展了深入交流。
電力和燃氣加起來,是多么大的一個大客戶啊!華潤電力需要,兄弟單位華潤燃氣更需要。但這次簽約,還是華瀛加分多一點,搭上了央企華潤。
舒昌雄的天然氣藍圖,更清晰了。
華潤需要接收站,會更進一步嗎?
根據公開信息,華瀛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年12月成立,是一家以能源投資為核心的實業投資和資產管理公司,核心業務范圍包括石油化工、石油天然氣生產經營、天然氣管網運營、天然氣熱電聯供、基金管理等。
華瀛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6月在廣東潮州由華瀛集團投資成立,注冊資本金15億元,負責液化天然氣項目及相關產業的開發建設及經營工作,主要經營范圍包括天然氣(LNG)的貿易(含接收、儲運、采購、批發和零售);貨物及技術進出口;天然氣配送服務;天然氣利用開發技術服務與咨詢;燃氣輸配管網的投資、建設和經營;LNG碼頭的投資、建設和經營等。
華瀛集團下游城市燃氣業務也有合作方。但其城市燃氣業務規模一般,客戶主要集中在潮州當地。600萬噸/年的LNG接收站,還需要更廣闊的思路。其接收站投資額大,一直在尋找從用戶、城燃到投資機構等各方投資人,以打開局面。
華潤電力的兄弟單位華潤燃氣,也沒有涉足上游氣源和接收站。2019年華潤燃氣年報顯示,華潤燃氣經營者251個城市燃氣項目,業務遍及22個省份,其中14個省會城市,73個地級市,在重慶、上海、天津三個直轄市都有城市燃氣業務。
華潤燃氣擁有3795萬戶燃氣用戶,2019年銷售天然氣280.1億立方米。接駁覆蓋人口2.64億。在純城燃公司中處于領先地位,天然氣銷售量僅次于中石油旗下的昆侖能源。可以預計的是,昆侖能源的管網和部分接收站資產將劃撥國家管網公司。
華潤燃氣作為央企的地位將更加突出。華潤燃氣銷售氣量占去年全國天然氣消費量超過9%,相當于進口LNG量34%。但是,竟然沒有接收站,也不持有長協。
華潤燃氣的項目很多分布于東部沿海,距離接收站近。同為央企,與天然氣的主要供應方中石油及中石化、中海油打交道應該更有優勢。央企之間的合作渠道更為通暢,國資委對監管的企業也有聚焦主業的要求,導致華潤一直沒有自己的接收站,甚至不持有接收站權益。
他們需要接收站嗎?答案是肯定的。
華潤燃氣今年5月18日召開“十四五”氣源規劃編制啟動會。華潤燃氣管理團隊成員,總部各部室相關人員及各大區、設計研究中心、上海LNG貿易公司氣源規劃編制小組成員共計100余人參會。
與會人員圍繞“十四五”氣源規劃、國家管網公司對接、LNG 接收站投資與獲取、氣源開口布局、儲氣設施統籌、區域間管網互聯互通等問題展開研討。各大區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集團“十四五”氣源規劃的總體目標、工作思路和重點事項建言獻策,進一步明確了方向。
接收站投資與獲取,他們還是非常需要的。
華潤燃氣總裁史寶峰發言指出,氣源工作是今年的中心工作之一,對公司健康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央企總部之間的溝通渠道一如既往,但是市場格局已經在悄然調整中。過去兩年,最大的變化在于,全球LNG貿易量快速增長,LNG現貨貿易量占比不斷提高。LNG現貨的價格低到地板價,帶來了新的誘惑。
2019年我國LNG進口量816億立方米,增長12.4%,占進口總量的62%,比上年提升4個百分點。低價是重要原因之一。
低價氣源意味著更高的利潤率,在存量市場上更占優勢。沒有貿易團隊、沒有接收站,當下就難以真正介入LNG貿易貿易。面對低價LNG現貨,只能干瞪眼。
不過,現在接收站能力已經達到9000萬噸,還有成批的擬建項目。普遍預計,3到4年后,LNG接收能力將空前飽和,接收站將成為基礎設施。時間不等人,現在投資新建已經顯得晚了。無論如何,當前低價LNG現貨的紅利肯定分享不到了。
國資對國企聚焦主業的限制,可能也會影響華潤真正投資或獲取接收站。不過,作為下游年售氣量280億方的城市燃氣企業,作為公共事業企業,向貿易、接收站、氣源延伸也很正常。上下游產業鏈打通,可以對沖風險。
這么看,無論是華潤電力還是華潤燃氣,都需要接入貿易和接收站。這樣,才能全產業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回顧起來,當年華潤電力和華潤燃氣的合并,也頗有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