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上海電氣制造的核電蒸發器。近年來,上海電氣集團加強核電、風電等核心產業信息化建設,推動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轉型。
上海電氣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上海電氣)作為中國最大的裝備制造企業之一,產業眾多,產品分布在電站設備、輸配電設備、重工設備、軌道交通設備等領域。 、電梯、機床、印刷包裝機械等諸多領域。上海電氣集團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黃歐認為,上海電氣一直存在“弱電強電”的現象,這也是國內裝備制造業的通病。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改造是彌補這一不足的重要手段。
搭建一體化平臺
上海電氣涉及多個行業、多個工廠。在企業信息化管理中,面臨各子公司和業務部門的業務數據獨立、系統技術平臺不一致、信息溝通困難、業務無法協調等問題。
針對這些集團型企業的業務管理協調問題,上海電氣打通了集團總部、產業集團、企業三級管控模式,實現了三級垂直整合。各個業務之間,整個業務操作流程和業務藍圖模板也是統一的,實現了各個業務之間的橫向整合。通過這種方式,上海電氣搭建了一個集團共享的綜合信息平臺。
黃歐向《中國電子報》記者介紹,這個綜合平臺幫助上海電氣建立了統一的信息化規劃,分兩個層面實施。
在集團層面,推動業務數據共享,支持戰略目標的實現;促進集團業務管理規范化,實現控股公司和并購的有效管理上海電氣中央研究院服務機器人分院,支持境內外業務拓展;避免共享信息建設資源,降低建設風險;專業的共享服務還能保證服務質量,降低整體運營成本。
在業務單元層面,分階段實施綜合信息平臺應用,支持企業科研、生產、供應、銷售、服務等業務運營和發展。也保證了業務操作流程的規范化和規范化,提高了企業的整體運營效率。
當上海電氣風電公司在江蘇東臺和黑龍江北安投資設立新公司時,通過集成平臺的快速復制,在一個月內,這家新風電站打破了上海風電的地域限制,實現了跨區域的協同業務管理。
產業轉型升級
“我們一直在思考下一步應該怎么走,傳統產業怎么轉型,新興產業怎么發展?!?黃歐告訴本報記者。上海電氣在對德國倡導的“工業4.0”進行深入調研后,確定了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戰略,將彌補工業2.0,產業3.0普及,產業4.0示范作為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通過上海電氣中央研究院等技術中心進行自主技術研發和解決方案開發外,上海電氣還計劃通過投資并購、與先進企業聯合研發等方式提升信息技術能力。.
“集團整體的提升需要較長時間,不同企業的設計信息化進程不同,因此我們分階段選擇重點,從設計入手,實現產品創新,推動實現智能制造。” 機電技術管理部副主任上海于秀峰告訴記者。
上海電氣基于設計過程的實力,選擇了一些設計過程能力強的企業進行試點。從基礎零件加工CAM和二維CAPP,到平臺基礎制造BOM管理和數字化工藝路線,再到先進的三維制造工藝和數字化協同;從接近行業最佳實踐的工藝驗證和工藝模擬上海電氣中央研究院服務機器人分院,到最終制造知識和工藝的捕捉,一步步推動設計核心能力的提升。
在生產過程中,重點推廣使用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持續推進數字化工廠。上海海立(集團)有限公司自1993年嘗試使用工業機器人以來,目前已有180臺左右的生產線。歷時2年,實現原空調壓縮機生產線分段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大大提高了海立的生產效率。
另一個重點是對服務的擴展。黃歐告訴記者,服務型制造業是未來的必然趨勢。通過服務,制造企業拉長了產業鏈,直接面向最終環節的消費者應用層面。
這在上海三菱電梯有限公司上有很直觀的體現。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降溫,三菱電梯遇到了產能瓶頸。無法依靠銷售來推動增長,三菱電梯轉向服務。三菱電梯依托自主研發的電梯控制技術,解決電梯故障診斷、電梯性能診斷、遠程音視頻融合傳輸和電梯個性化維護吊車,實現了服務化轉型。目前,服務業務收入已占三菱電梯總收入的19%左右。
智能定位
上海電氣是一個擁有眾多不同行業類型的集團,從小批量的個性化生產到大批量的流水線生產。可以說,由于其復雜性,上海電氣在實現智能制造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黃歐將企業的智能化轉型概括為兩個方面。要么作為甲方,采購設備和解決方案,完善自身企業二手吊車,推動集團轉型升級。或者作為乙方,將內部公司孵化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給同類型的其他公司。目前,上海電氣仍處于甲方為主體的階段。
但對于未來的發展,上海電氣有著明確的戰略路線和工作重點。
一是實現產品智能化,從產品到產品的系統轉型。在上海電氣未來的產品中,“智能”和“互聯”將賦予產品監控、控制、優化和自動化的新功能。
二是制造智能化。未來,上海電氣將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通過從企業管理、制造執行到控制和裝備層面的高度互聯,將新技術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優化工藝流程,實現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生產,提高制造的效率和靈活性. 自主智能制造完成后,上海電氣可能會從制造產品轉向為制造此類產品提供解決方案,以應對競爭和潛在的產能過剩。
更進一步的是服務的智能化,讓上海電氣實現向制造服務的轉型。通過在產品中嵌入傳感器、處理器和軟件,在線收集產品運行數據,優化原有的設計、營銷、制造和售后服務流程,創新商業模式,重塑價值鏈,與上海電氣共建新的價值鏈。核心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