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歐洲能源危機引發全球關注。也正是在這一年,黨的二十大報告發表,要求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重新認識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是正確認識本國國情的要素,是影響我國能源政策、能源戰略的關鍵點,對于確保國家長遠的能源安全、引導能源轉型具有方向性、戰略性的意義。
杜祥琬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顧問
首先,要正確認識所謂“富煤”。我國在產煤礦可供開發資源量約為1710億噸,如果僅考慮現有在產煤礦可供開發資源量以及技術和回采率水平,煤炭產能只能支撐40年左右,人均煤炭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次,要準確把握我國油氣資源的新增態勢。目前我國石油的年產能為2億噸左右,天然氣的年產能在2000多億立方米。截至2021年底,我國石油、天然氣剩余探明技術可采儲量分別達36.89億噸、63392.67億立方米。由此可計算出二者的儲采比分別僅為18年、30年左右。同時,要充分評價可再生能源的潛力。目前,我國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穩居世界第一。風電、太陽能發電的裝機容量均超過3億千瓦。即便如此,可再生能源已開發資源量尚不足其技術可開發資源量的十分之一。
全球能源體系深刻變革,能源低碳轉型的必要性已經形成共識。把能源飯碗端在自己手里,更不能忽視可再生能源資源的利用,因為這是我國自己可以掌控的。它不依賴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幻,有利于能源體系的獨立性和安全性。
基于現階段能源電力保供形勢與能源轉型發展策略,我國一要節能提效,二要清潔高效利用煤炭,三要實現低碳轉型和能源安全并行不悖。并且要堅持先立后破原則,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尤其是推動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高質量發展,以及水電、核電重大工程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同時,要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結合原則發展可再生能源。縱向建立源網荷儲一體化,橫向構建多能互補,通過智能電網集成新能源和儲能等靈活性資源,使電力系統具有柔性平衡功能,實現優質的電力輸出。在可再生能源可靠替代、頂峰出力的基礎上,實現化石能源逐步減退。
風電行業的同仁們,讓我們共同努力,將風電打造成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