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投資業務經過數年的發展,已經從注重規模數量向注重品質價值轉變,理清高速公路投資面臨的現狀,聚焦優質、重點項目,才能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助力。
按照集團“高質量發展落實年”的要求,二公局繼續踐行價值投資理念,投資業務需明確投資方向,優化投資結構,主動服務公司發展戰略,回歸投資盈利的本質。高速公路投資項目屬于二公局主業范疇,項目要優中選優、精中選精。企業要堅持可持續發展,不斷創新商業模式,向“亮、大、優”和“短、平、快”項目傾斜,形成“能投會賣”“善投厚報”的良性循環,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高速公路項目投資現狀
近年來,二公局累計參與投資項目近百個,其中公路項目權益投資額、建安合同額占比較大,公路項目中絕大部分是高速公路項目,高速公路項目投資是全局投資開發合同額的重要組成部分。高速公路投資項目依然發揮著全局市場開發新簽合同額的壓艙石作用。
目前高速公路項目投資主要模式包括“BOT+EPC+建設期補貼”、“PPP+EPC+收益率保底+收費收入保底”、“PPP+EPC+政府特殊股份+收費收入保底”、“PPP+EPC+合理收益率區間”、“PPP+EPC+可行性缺口補貼”、“BOT/PPP+EPC+股權轉讓”、“PPP+BOT+資源補貼”、“委托建設運營模式”、“認購基金+施工總承包”、“小額參股”等。現有模式依賴項目收費收入、政府補貼、平臺公司回購履約能力,項目收益及風險防控受其影響較大。
高速公路投融資面臨的問題
01
單公里造價不斷提高
高速公路投資面臨建筑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征地拆遷賠償標準不斷提高,高速公路建設逐漸轉入深山、高寒、高海拔地區,地形地質條件復雜等現狀。多種原因造成高速公路單公里造價不斷提高。
02
通道型路網基本完成,加密線、聯絡線交通量不足
目前我國高速公路主干網、大通道已基本建成,該類項目利用了區域內最好的走廊,通行最為便利,交通流量充足,經濟效益較好。未來新建高速公路重心向“補短板”傾斜,向偏遠落后地區偏移,社會效益突出,但交通量普遍不足。
03
收費單價整體呈現下行趨勢
在國家“減稅降費”政策背景下,各地收費單價整體是呈下降趨勢。因受聽證會、政府審批、價格競爭等因素影響,“一路一價”政策很難實現。較低的車流量及收費單價很難實現項目的財務自平衡。
04
投資周期長,資金回流慢
高速公路項目總投資額度較大,項目投資周期長,資金回收慢,項目通車運營后需要一定時間吸引培育交通量,運營初期現金流情況較差,給社會資本帶來較多有息負債,影響企業負債率和正常經營資金周轉,不利于投資項目的滾動開發。
05
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加劇,投資能力下降
平臺公司承擔大量政府代建項目,形成較多隱性債務,過度掛鉤和透支未來財政支付預期,最低收益保底模式形成較大的隱形補貼。但保底車流量不等于保底收益,不涉及隱性債務的行業共識將被打破。2021年貴州省隱性債務督查中,審計署認定政府實際承擔補貼金額高于原財承報告評估部分均屬于政府隱性債務,要求進行整改,此項變化對后續缺口補貼類項目帶來不利影響。地方政府長期債務堆積,各級財政收入增長放緩,財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政府投資能力不足。
06
平臺公司主導投資,市場競價談判能力有限
近年來,湖北、河南、廣西、廣東等地由省級平臺主導的高速公路投資項目,大多采用“股權退出/基金認購+施工總承包”模式實施。招標人往往將此類項目劃分為多個標段進行招標,項目存在以下問題和風險,一是小股東在項目公司的話語權有限;二是施工承包合同價格談判空間小,內外部市場競爭相當激烈;三是平臺公司積累大量股權回購與基金退出的資金壓力,未來進入集中回購期后存在資金及時足額回流風險;四是此類項目基本屬于花錢買活,獲取項目主要依賴外部資源,需要承擔一定的利益損失。
投資拓展建議
1
聚焦重點,優選項目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建設交通強國的重大戰略部署,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十四五”規劃,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交通要發展,市場有需求。后續投資業務市場開發需要全局聯動,提前謀劃,加強高端對接,充分挖掘優質項目。加強與地方政府、平臺公司、行業主管部門對接,把握先機開展高端營銷,優選投資項目。首選一二類地區“亮、大、優”“短、平、快”等特點突出、風險可控的優質項目。
2
創新商業模式,加強融合發展
傳統的投融資模式很難支撐大規模的高速公路建設,較大資金缺口必須通過市場化融資的方式加以解決,必須不斷拓寬融資渠道。根據《交通強國建設綱要》要求,新形勢下,高速公路建設與現代物流系統/礦產資源/旅游資源/產業發展等深度融合。在后續的項目投資開發過程中,我們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前謀劃、加強創新、提升能力、持續發展,一是深度挖掘高速公路可配套的礦產、地塊、新能源等優質資源,向市場提供高度契合政府訴求與意向的中交特色方案;二是加強金融創新研究,擴大朋友圈,充分與險資、基金、信托、銀行等金融機構溝通對接,形成高端戰略聯盟,為項目出表及融資搭建通道;三是靈活運用、優化、升級投資模式,提升市場競爭力;四是加強融合發展,做大經營性資產規模,降低自有資金出資和低效資產規模,規避或降低帶息負債,提升項目投資質量與企業投資能力。
3
做實做細標前策劃,全面防控項目風險
標前策劃應系統全面,充分發揮企業咨詢、規劃、設計、投資、建設、運營、產業導入等全產業鏈資源優勢。提高標前策劃水平,精準策劃“項目怎么投”“資源怎么配”方案,全面分析“成本怎么算”“后期怎么管”問題,明確管控目標,管控體系,管控措施。做到成本分析客觀真實,出資與自身財務能力匹配適用,融資利率與放款節奏合理可控,出表方案科學可行,管理與運營方案全面有效。將標前策劃方案、項目投資決策依據、后期經營指標下達充分結合、環環相扣。
4
加強資產盤活處置,提高持續投資能力
企業當前存在帶息負債規模大、項目投資擴張難的客觀問題,同時集團縮緊投資預算,企業又面臨市場開發的壓力。資產盤活能力、項目再融資能力、企業持續投資能力需盡快提升。按照集團對工程局是做強投資的參與者的定位,鼓勵工程局以參股方式與專業平臺公司合作,帶動做強主業、做大工程;鼓勵做大短周期類的股權退出和基金認購項目規模,確保股權退出和基金退出按期足額回款;積極探索資產證券化、應收賬款保理等方式盤活資產,提升企業持續投資能力,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供稿丨投資事業部 馬啟昂
編輯丨趙亭亭 審核丨曹小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