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米的高空,給你一輛車,你敢開嗎?”,近日,新華網發布的二公局渝湘高速重慶武隆段索道橋視頻沖上了微博熱搜,交通建設報對該項目進行了深度報道,現分享給大家。
↑點擊觀看視頻↑
這條“鋼絲”跨徑達到245米,寬度只有4.3米,卻能夠承受45噸的重量。“說實話,我開了20多年的貨車,在這樣的橋上開車還是第一次!不過通過之后感覺還是很穩的。”參加這座索道橋動載試驗的司機激動地說。其實,這條索道橋是服務于雙堡特大橋建設的施工便道,因此才設計了極高的承重量。
雙堡特大橋位于重慶市武隆區,是渝湘高速公路復線的關鍵性控制工程,主跨810米,也是目前世界在建最大跨徑的雙跨連續拱橋。橋區山高崖陡、水深流急,主橋中墩被大洞河和小河溝兩個峽谷天然分割,僅有一條曲折狹窄的山路通往橋位處。按照常規做法,項目部需要在中墩處建設一座拌合站,保障施工所需混凝土。然而,看到這樣崎嶇的山路,建設者犯了難:工程所需的2300多噸鋼筋和3.9萬立方米混凝土等關鍵物資根本無法運輸,拱座及樁基開挖的渣土也無法外運。如何建設一條至大橋中墩的施工便道,成了擺在技術團隊面前的首要難題。
技術人員反復商討,多次勘察點位,最終選擇在大橋中墩之間建一座索道橋橫跨大洞河。在懸崖建橋絕非易事,要攻克的第一個難關就是喀斯特地貌帶來的錨索難以錨固的問題。“索道橋兩岸山體巖溶發育程度相對較好,作為整個橋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關鍵受力部位,巖錨的施工質量直接決定了索道橋的承載能力。”項目總工程師尹濤如是說。在設計之初,項目就多次邀請專家研討,現場勘探,最終決定把錨進巖石的錨固索從原來20多米增加到35米,部分甚至貫穿整個溶洞,讓巖錨牢牢錨固在兩岸的山體之中。同時,在橋面兩側設置的穩定索也讓行車更穩定。
基礎穩定性保證之后,為了盡量增強索道橋的載重能力,建設者們費盡了心思。首先,把大橋的“承重腿”繃直。將巖錨的水平夾角控制在極小的角度之間,使其控制的承重索幾乎平行于地面,就像拔河中繃直的繩子一樣,保證橋面平穩。其次,讓大橋“輕裝上陣”。項目采用僅有13厘米的超薄鋼箱式結構作為橋面板,在承重索承重能力不變的前提下,橋面輕了,載重自然就增加了。最后,賦予橋面“筋骨”——在橋面寬度范圍內設置21股高強度、低松弛、無粘結預應力鋼絞線作為橋面索。相對于索道橋常用的鋼絲繩,其主索強度增加5.2倍,且自重減輕83%,這也是鋼絞線作為主要承重索首次應用于大跨徑重載索道橋。
歷時6個月,一條靚麗流暢的弧線緩緩劃出,索道橋連接兩岸青山。“有了這條‘黃金通道’的加持,雙堡特大橋主橋鋼拱肋吊裝指日可待!”看著高聳入云的橋塔,項目經理劉苗充滿了信心。
來源
交通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