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十大重慶經濟年度人物專訪
在研發人員眼中,他是個“90 后”,腦海中總能冒出無數個創意和想象;在中層干部眼中,他是個“挑刺”的人,總要求大家精益、精益再精益;在風機調試員眼中,他是“接地氣”的老大哥,不用鼓足勇氣也能暢所欲言……
作為重慶市百億風電產業鏈龍頭企業的掌門人,2018年以來,王滿昌帶領中國船舶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海裝”)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公司連年經濟指標保持兩位數增長,創造三類海上風區3900小時世界紀錄,先后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榮譽。
中國海裝5MW風電機組 十年磨一劍創造世界紀錄
三片巨型風葉“聞風”而動,看似隨意的風轉化為有用的電,這就是風力發電。風電在國外已規模化發展了數十年,國內陸上風電的規模化發展也經歷了十五年,技術相對成熟。然而過去一個時期,中國海上風電產業發展一直面臨著天花板——在我國長江口以北廣大的三類海上風電資源地區,即便是采用國際最先進機組,年等效滿發小時數也難以突破2400小時。
由于海上風電的可達性差,需要機組自身具備超高的可靠性和自我修復能力。作為需要在野外25年全自動不間斷運行的設備,要在國際水平的基礎上,再提高運行效率則難上加難。這極大限制了國家可再生能源十二五及十三五規劃目標的達成,一度讓人篤定中國大半海域不宜發展海上風電。
中國海裝十年磨一劍,突破了這個天花板。
今年9月22日,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中國海裝參評的《高效安全海上風電機組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榮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王滿昌介紹,該項目面向中國復雜的海洋環境,產學研用協同攻關十年,在大型海上風電整機一體化設計、關鍵零部件研制、智能控制、測試評估與智能運維等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創新突破。
該 項 目 成 果 實 現 了 中 國 海 裝 H171-5MW海上風電機組在年平均風速不足7m/s三類海上風電地區,年等效滿發小時數≥3800h,年平均可利用率≥ 98.81%,連續7年高效安全可靠運行。10多年前,我國海上風電大兆瓦機型缺失,技術水平與國際存在巨大差距。
早在 2008 年,中國海裝便開始了海上風電領域的探索,5MW 海上風電機組項目就誕生于這一年。在經歷了樣機運行、小批量運行、批量化運行系列穩扎穩打的過程后,中國海裝 5MW機組經受住了市場和時間的考研。
在 2019 年 1 月的中國風能新春茶話會上,中國海裝 H171-5MW 海上風電機組因“創造三類海上風區3900h世界紀錄”榮獲 2018 年度最佳機型。這是中國風電行業首個對全球風電行業廣而告之的世界紀錄,標志著中國站到了行業技術發展的最高處,整機技術實現自主可控。
化“危”為“機”防疫生產兩不誤
今年的風電行業,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和搶裝潮的雙重影響,這是中國海裝乃至整個行業面臨的嚴峻挑戰。
王滿昌說,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中國海裝的業務量與往年相比呈現出翻番式的增長。
業務量猛增加之疫情影響,中國海裝及其配套企業能否及時復工復產,成為拉動風電產業復蘇的關鍵。
危中有機,中國海裝如何化“危” 為“機“?
王滿昌表示,公司通過對市場的緊密跟蹤,充分研判,從去年開始就鎖定了產能。只要精準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危”同樣可以轉換為“機”。
今年2月初,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中國海裝成為重慶市首批復工復產的企業。同時,在重慶市經信委的支持協調下,還帶動了30多家配套企業復工復產,“龍頭”效應逐漸凸顯,科研創新和產品研發工作穩步向前。
王滿昌認為,風電行業屬于完全市場競爭的行業,海裝能在紅海市場扎下根、站穩腳,與所在的中國船舶集團擁有風電全產業鏈密切相關。
針對風電供應鏈產能不足,關鍵部件制約整機交付的問題,中國海裝充分發揮全產業鏈“龍頭”帶“龍身”的先天優勢,積極協同、打破界面、減少環節、提高效率,最大限度降低供應鏈產能不足的影響。
作為中國海裝首個復工基地的重慶總裝基地,自2月10日復工后,兩天便完成了首臺機組的裝配、調試。截至2月末,共完成4臺成品機組、7臺半成品機組。
同樣是2月,在高山上的寒風中,一個個運維人員守望著旋轉的風電機組。4月27日,中國海裝山西壽陽項目完成首臺機組吊裝,這是復工后,中國海裝自建風場完成的首臺機組吊裝。
截至今年8月底,中國海裝營業額同比增幅達207.2%,累計同比增速排名重慶市第一。
新聞聯播鏡頭 對準中國海裝大數據平臺
作為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的“雙子星”平臺建設單位,中國海裝目前在全國建立了十大總裝基地,運行維護全球超過6000臺風力發電機組。
接下來,中國海裝將“御風逐海”。
王 滿 昌 介 紹 ,中 國 海 裝 海 上 8MW、10MW 級風電機組已經取得 設計認證、國家工信部立項的海上浮動式發電技術研制工作正有序推進,積極擁抱風能的數字化時代,建成了 LIGA 大數據中心,致力于打造智能風機、智慧風場,大數據智能化應用方面取得的成效獲央視新聞聯播實名點贊;整合風電全產業鏈,構筑起了包含風資源評估、風場開發、風機研發設計、整機生產交付、安裝運維的整個風電全生命周期的完整產業鏈,形成了從葉片、齒輪箱、發電機、控制系統等關鍵部件到各類配套件的全系列研發、制造能力和產業鏈體系。
做風電全生命周期完整產業鏈,中國海裝已在重慶有了小型“樣板”。
位于重慶萬盛經開區南部石林鎮的南天門風電場,截至 2020 年 11 月底,南天門風電場累計安全運行2497天,累計發電量39972萬千瓦時,累計上網電量 39231 萬千瓦時,年平均風速為6.16米/秒,年等效滿發小時數超2000小時。
王滿昌說,立足更長遠的未來,為充分發揮集團產業鏈優勢,中國海裝牽頭組建了中國船舶集團風電事業群,包含中國船舶31家成員單位及行業內優質供應商,業務涉及風電整體解決方案的設計、兆瓦級風機研發及制造、運營維護、技術服務和技術咨詢等,可實現協同創新設計、協同制造、協同服務。
在踐行社會責任方面,截至 2019年底,中國海裝的累計裝機容量相當于每年節約標準煤炭 670 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00萬噸,再造森林約5億平方米。積極推動精準扶貧,與彭水三義鄉結成幫扶對子精準扶貧,為所轄村莊安裝 400 余盞路燈,建立文化墻繪17面。同時,在云南丘北、勐臘縣、江蘇如東、新疆哈密、內蒙古錫林郭勒、大連莊河等多地開展捐資助學及扶貧扶弱公益項目。
完
▓來源:重慶晨報 記者 陳翔